曹爽怡

读《重于天堂:科特·柯本传》有感

我觉得,每个想要生孩子的父母,都应该先来看看这本书。

 

首先,在阅读一本摇滚明星的传记的时候,需要做好心理准备,如果你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从小受极其保守的教育长大,三观非常端正容不得一丝瑕疵的话,那么你的精神将受到极大震动,和现在的偶像明星都会打造一个完美人设不同,这帮家伙不仅不完美,还很乐意把自己不完美的一面展现给大家看,以显示自己的叛逆和傲慢,当然,不得不说,这也算是一种摇滚明星人设。

 

初读此书,书中的暴/力,性,毒/品并没有让我觉得惊讶,因为我本来对科特·柯本(Kurt Cobain)有一定了解,但是满满的屎尿屁,性/侵,毒打,虐/待,还是让我产生了一定的不适。垃圾摇滚(Grunge Rock)是为了抗议摇滚乐在日渐华丽的外形背后越来越苍白空洞的灵魂而产生的,强调由节奏及和声所带来的力量感,在内容上力图表现青年人在社会压抑下产生的悲观失望的情绪。话说回来,我觉得大陆现在也挺压抑悲观的,为什么我们没能出现这种样的音乐作品啊。这些颓废的痛苦的音乐不正是因为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共鸣而显得弥足珍贵吗。另外,我不知道原来国外的青少年们还能性/压/抑到这种程度,整个性格都扭曲了啊。其实国内也可以做做这个研究,按照国外的评判标准,我觉得被性/压/抑和性/饥/渴逼疯或者陷入狂乱状态的青少年们也不在少数,但是因为大家都是疯狂的状态,所以就默认这才是正常的,因为在一个全部是疯子的社会大家想象不出来正常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记得之前在知乎看到过一个问题“被父母暴力对待过的中国孩子也会在成年后出现大规模的心理创伤吗?”,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一个MDZZ的问题,居然还有人专门问出来。那么多的怪癖,欲望,愤怒,戾气需要发泄,你说说怎么样才算是正常人?

 

如果我们承认这本书中发生的事情都是真实可信的话,那么,在Cobain的短短一生中,焦虑和抑郁一直像魔鬼一样纠缠着他,他胆小,懦弱,嫉妒,虚荣,撒谎成性,否定自己仇恨自己,可以说,他的一生就是一把上膛的枪,最后一定会迎来一颗子弹,或早或晚罢了。那么多的闪光灯,那么多的歌迷,那么美丽的妻子,可爱的女儿,忠诚的朋友都没能留住他,可见创伤之大,伤害之深。烟/酒/毒/品只是一种麻醉剂,我也一度沉溺于咖啡因,酒精和强效止痛药中难以自拔,后来我把恶习戒了,因为准备直接去死了。没有什么比自杀更彻底的反抗了,这是对荒谬的人生和社会的终极否定。那个年代的摇滚明星多半是有点疯的,他们有很多人出身底层,父母的文化水平也不高,童年少年生活也是充斥着贫穷,饥饿与背叛,充满了各种痛苦,有的人格外强大,甚至能苦中作乐,拼着一股狠劲儿从泥水中汲取养分,茁壮成长,而可怜的Cobain,这个纤细的,敏感的,脆弱的少年显然没有那样的好运气,在被父母抛弃之后已经开始慢慢走上绝路。小孩子不该承担父母的痛苦,往往敏感温顺的小孩更容易受到伤害。我们以Cobain的死亡为节点向前看他的一生,会觉得他做的每件事都透露出绝望的气息,但是那只是因为他已经死了,如果一个看起来健康的大活人在你面前做这些事情,你可能只是会觉得他情绪有点不好,性格有点怪癖,这就是这件事情的恐怖之处,我们不可能去理解身边的人,即使他向你真诚地坦露了心声,你也未必真的能了解他经历了什么,他的感受是什么,到底需要什么。直到他死,你还想问问这是为什么。

 

书中在聊到Courtney Love和Cobain的婚姻时讲了很多,简单说来,就是共同的生活经历让他们有了共同的感受,不管这些事情是好是坏,Courtney始终能理解他,这算是最高级别的感情了。Courtney Love出生于美国旧金山,在俄勒冈长大;父亲汉克·哈里森是一位作家兼企业家,并且是著名的迷幻摇滚乐队Grateful Dead的传记发行人,母亲琳达·卡罗尔是一名心理医生。Courtney的早年是在嬉皮音乐、欧洲和新西兰的学校度过的。年少时候的Courtney就和其他的孩子不同,性格中凸现的狂野和良好的家庭条件使得她很年轻的时候就有机会去环游世界,之后她回到出生地开展自己的演唱生涯,参加过许多类型不同的团体。难以想象她的中产阶级父母后来竟会忍受自己的女儿去做脱衣舞娘的工作。她有天生非凡的音乐才华,但毒品却麻醉了她的神经;她得到过让人羡艳的荣誉,但她却甘愿在现实中堕落糜烂;她拥有过一个让全世界年轻人当现代受难耶稣般顶礼膜拜的丈夫科特·柯本,但他却用最残忍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并永远抛弃了她。我知道很多人不喜欢她,但是我被她无辜的美貌吸引了,怎么做到这么又清纯又婊啊。疼痛从来不能制止一个想死的人去死,如果生活是可以忍受的,那么一开始就不会想要去死了,所以,当Cobain注射过量毒品被抢救之后,又一次面对同样的烦恼和痛苦,他只能选择再次自杀,直到成功为止。自我毁灭的倾向有时候不那么容易看出来,即使关系再亲密,亲戚朋友只会觉得这个人有点疯狂,喜欢做点疯狂的事情,还有些人甚至会觉得你很酷,但是我们都知道那不是真的酷,亲爱的,我相信那个时候心里的痛苦波涛汹涌,已经盖过了身体的痛苦,每天认真地思考着死的事情,把毒/品一针针打进身体里,以换来灵魂片刻的麻木的平静。死/尸,内脏,强/奸,排泄物,呕吐物,这些东西让Cobain着迷。“他(Cobain)站在那里,耐心地拿着塑料盆,眼中闪烁着欣喜。他会满怀期待地看着泰德,待到泰德终于呕吐时,呕吐物是一种五颜六色的光辉流质。科特会拿盆一把接住。”

 

不知道国外是怎么个情况,但是在我们这个文化背景下,很少有人会用“死亡”来开玩笑,“整日想到死,随时涌上自杀的念头——无论有无做作的成分——都说明一种全面的绝望,尽管患者外表显得乐天安命。一种轻浮随便,拒不认真待人待事的态度——无论出现在分析过程中还是平时——是又一个标志。一遇到困难马上泄气也属于这类无望感。”深深的绝望感,不因外在条件改变的想要去死的欲望。显然并不是某一次打击就给Cobain造成了这么强烈的绝望感。被离异的父母抛弃,失败的学校生活,青春期无处发泄的性/欲,女友的不理解,越来越重的毒/瘾,妻子的背叛等等等等一环环绞死了他,当然,如果一直有重大的心理创伤,没有这些事情也总会有别的事情来杀了他。有多少人被自己的父母所伤,却要一生带着伤口活着。当代的青年们,按父母的意愿和自己看一眼都觉得恶心的完全无法交流的人结婚交配生子,婚后争吵不断,精力不好的慢慢麻木不仁地死在婚姻中,把孩子扔给父母,让他们成为新一代留守儿童,精力好的暴打孩子,离婚再婚,这些带着创伤长大的孩子继续制造新一轮的恐慌,太TM荒诞了。走在街上,我常常观察着路人,这些浓妆艳抹,西装革履的人,是不是心里也住着一头野兽呢,什么时候,大坝决堤,说不定也会化身恶魔,挥刀杀人,刺向自己,或无辜者。

 

近期的几个大新闻,重庆当街杀妻案,南昌当街杀人案,也是现在网络发达,想堵也堵不住了。我决定写个荒诞的赛博朋克世界观的幽默故事,一个纯洁美丽的底层女性看到了社会的阴暗面,决定站出来成为一名摇滚明星,用自己美妙的歌声来批判这个世界,改变这个世界,经过她不懈的努力,终于在24岁引起了上层的注意,成功拿到了自己的第一张唱片合同,然后开心地和两个小伙伴一起出去玩耍庆祝,突然街边一名32岁的男子从背后袭击,当街将她捅杀。

 

故事的最后,随着那一声枪响,Cobain永远停留在了27岁,25年之后的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到底是什么害死了他,而他一个人在那栋黑暗寒冷的屋子里都想了些什么,他在写遗书的时候手有没有发抖,内心有没有纠结,他在扣动扳机的时候有没有后悔,有没有遗憾,我们永远也没有机会知道了。但是我们还可以去关心那些还活着,但是即将被痛苦泥淖吞噬的人。我们还有机会拯救自己的人生。希望所有人都有机会看到明天东升的太阳,在一片虚无和绝望之中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


评论

热度(54)

  1. 共8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