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爽怡

思考两则:聪明,努力和言情小说

一、聪明,努力

 

我在某论坛看到人们在讨论“为什么父母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是普通人”的时候,有人提出了另一个相关的疑问,“是不是父母只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很聪明,只是不够努力’这个评价,如果不是,为什么从小到大老师们对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家长们所采用的话术如此一致呢?”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和“孩子很聪明,只是不够努力”相对应的一句话,是“孩子很努力,只是不够聪明”,事实上,无论是上面的哪个原因,都可以作为“孩子成绩不好”的合理解释,但是从小学到中学,不同地区的老师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用前者来向家长解释孩子成绩不好这件事,围观群众们也很默契地不在当事人面前提及后者。按理说,无论是“聪明”还是“努力”,都是非常优秀的品质,孩子无论具备其中哪一种,都能让家长感到骄傲,毕竟人无完人,普通人能有一两样优秀品质已经很不错了。那么,在一位成绩不好的孩子身上,为什么家长心中默认的必须具备的是“聪明”,而不能是“努力”?

 

除了很多为人父母者毫无界限感,认为小孩是自己的一部分,老师批评小孩不够聪明就是批评他们的基因不好,从而让他们感到被冒犯这个原因以外,这事儿其实已经能说明,在大家心目中,拥有“聪明”这个优点的优势大于“努力”,至少在学生时代,大家更想要得到“聪明”而不是“努力”的评价。就算是小学生,也已经知道,“聪明”是比“努力”更高的评价。那么,“聪明”比“努力”高级这种观点,是从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方法灌输给我们的呢?竟然能让所有人从小就达成这样的高度一致?这种想法是天生的吗?还是后天被教育的呢?

 

如果是这种倾向是先天的,即我们天生就认为“聪明”比别的优秀品质更高级,那么讨论到此为止,因为我不可能知道这种先天倾向是怎么来的。如果是后天教育的,那这也太反直觉了,因为在我的印象中,无论是主流书籍,还是电视新闻,都在不遗余力地宣传“勤能补拙”,“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样的观点。即使是偶像剧,也多是宣传主角们花了多少心思,用了多少功,熬了多少夜,终于考上了名牌大学,最后皆大欢喜这种情节。那么,难道是我的记忆出错了?难道实际上,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聪明”的赞扬远多于“努力”?毕竟,和“努力”挂钩的“笨”“拙”“老实”都是贬义词,所有人都知道什么是好东西,什么才是真正的赞扬。即使没怎么受过教育的普通人,在自己的心中也有一杆秤。对于我们这么务实的民族而言,“聪明”肯定是要比“努力”得到更多的实际利益才会被大家大大宣扬的,但是我又找不到详实的论据可以证明一个“聪明但不努力”的家伙比一个“努力但不聪明”的家伙更能赚钱,或者种地的产量更高,除了在学生时代“聪明但不努力”的家伙或许可以短时间装装B,我是看不出两者有什么高下之分,光靠“聪明”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明明非常少。真的很奇怪,凭什么在中国家长们的心目中,“聪明”在众多优秀品质中一骑绝尘,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

 

 

 

二、言情小说

 

“爱情”,一个伟大的只针对女性的骗局,让无数本应有无限可能的女性为它而葬送了自己的一生。“爱情”的定义权掌握在古今中外的那些言情小说作者手里,女性关于男性的幻想在过去的几千年中几乎完全由男性作者塑造,男性作者理所当然地为统治阶级服务。在现代,随着女性文盲率的逐渐降低,女性作者也创作了大量的言情和耽美小说,她们所塑造的男性角色是符合女性关于爱情的想象的,畅销小说中的文字也理所当然地为统治阶级服务。

 

在言情小说中,对女性角色而言,“我对他而言是特殊的,他和别的女人都是逢场作戏,实际上从头到尾他心里只爱我一个人”这样的情节出现的频率颇高。当然,我们也能发现,不仅是小说,现实中也有很多女性真的这么想,很难说是小说塑造了她们的爱情观,还是现实中她们的想法反映在了小说中,无论怎样,这种超级自恋的幻觉到底是怎么来的?持有这样想法的女性并不奇怪,我们当然可以幻想自己是拯救世界的那个大英雄,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奇怪的是,如果一个人真的自恋到这种程度,在同样的幻觉中,她的成就同时应该会在学业和事业方面体现出来,既然我这么特殊,是天选之子,那么我各方面的能力都应该出类拔萃才对,可是没有,这样的女孩往往是略带卑微地活着,甚至对自己的定位仅仅是普普通通的灰姑娘,与她们幻想中的性经历丰富,狂拽酷炫的霸道总裁形成鲜明对比。她们把一切美好品质赋予了男性角色,只留下了被人爱——同时还是一群女性争风吃醋,被男性挑挑拣拣——的位置给自己,和自己的女性读者。女性角色如果被抛弃了只能靠寻死觅活生三胎儿子把男性角色留在身边,别的什么也做不了。这样的女性角色,毫无疑问是有点习得性无助和自我毁灭的倾向的。

 

如果说古代的女性没有独立自主的权力,离开男权家庭的庇护无法独立生存,除了幻想一个男大英雄爱上自己,拯救自己的人生以外别无他法,想象毕竟无法突破现实的处境,那么,现代社会中,尤其是理应野心勃勃充满冒险精神的少女们,这些有机会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的女性为什么会沉迷在这些贬低女性厌恶女性的故事之中呢?

 

在我现在阅读的《阅读浪漫小说:女性,父权制和通俗文学Reading the Romance:Women,Patriarchy and Popular Literature》中有一段话来形容这种情况非常贴切,“在这些浪漫小说中,女主人公的天真无邪常常与男主人公此前的滥交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女主人公和读者之所以愿意容忍这样的行为,只是因为他的滥交总被归因于他并不爱恋那些性伴侣。虽然他只将她们视为发泄性欲的工具,但没有人认为这是因为他冷酷无情或对女性缺乏尊重,相反,在她们看来,这得归因于他的男性能力以及他害怕与工于心计的女性发生情感纠葛的心理。这种合理化一劳永逸地改变了他的滥交性质,即这并不是在嚣张地宣称他遵循着双重标准,而是表明他爱情缺失,或换言之,爱情还未出现的迹象。而这又反过来进一步证明了他必然且强烈地需要着女主人公。一旦她能向他提供那样的爱情,进而让他全心信赖自己的话,他的滥交冲动就会受到抑制。在典型的浪漫小说中,性忠诚被看作与‘真爱’自然相伴相生的东西。”

 

言情小说真是太擅长为男性胡乱增加他们根本没有的优点了,同时加强了青少年女性对于爱情的幻觉,这种幻觉让她们对男性主导的家庭充满了牺牲精神,同时赋予了为家庭牺牲自我这件事崇高的使命感。“罗曼蒂克”这种骑士和公主的幻想故事在东方成为了一剂诱骗女性进入婚姻的麻醉药,为她们量身打造了一个并不存在的乌托邦,本就不受父母重视,从小没有得到过无条件关爱的,被剥夺得彻彻底底从而充满匮乏感的中国女性很难不深陷其中,为故事中一切“美好的”,“奋不顾身的”,“超越性的”虚构情节落泪,并把书中男性角色的美好形象强加在现实中的男性身上,硬是造出一个男偶像来供自己崇拜和幻想。真是奇怪,为什么女性写的小说并没有帮助女性认清现实,远离危险,反而成为了男权社会的帮凶,制造出甜美的幻象,欺骗更多的无知少女进入陷阱呢?希望在我读完《阅读浪漫小说》这本书之后,能得到一块拼图去帮助我寻找完整的答案。


评论

热度(6)